查看原文
其他

ChatGPT可以用作词典吗?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近期异常火爆,今天就让小编来考查一下它的词汇能力吧!当小编问它这些单词的中文翻译是什么的时候,它是这样回答的:



如上图所示,ChatGPT只给出了单词的一个意思,但实际上这些单词不止有一个意思:



Weinreich(1963)区分了两种多义现象:上述“一个词语具有两个不同且又不相关的语义”的现象称为“对比性多义”,也可以称为同音异义(homonymy)。另一种多义现象为“补足性多义”,是指一个词语具有相同的基本语义,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当我们问ChatGPT lamb、bottle、newspaper的中文翻译是什么,它给出的答案是:



同样,它的答案是不完整的。这三个词中每个词的两个语义之间存在联系,往往相互补充(见下图),因而这两个语义具有互补性。Pustejovsky(1995a:28)也称这类相对规则的多义性现象为逻辑性多义(logical polysemy)。所谓逻辑性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在基本语义相同的前提下,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呈现出差别,但彼此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方式在语言中很常见,呈现模式化。



Pustejovsky(1995a:32-33)继而提出,动词也具有逻辑性多义现象,如begin在以下的例句中由于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补足语而呈现出多义现象。



具体而言,例(13)的各句中,begin选择了不同的句法和语义成分来进行搭配:(13a)中是动词短语to read the novel、(13b)中是现在分词短语reading the novel,(13c)中是名词短语the novel。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动词本身保持其基本语义不变,但随其选择的补足语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因而也成为逻辑性多义的一个合法例子。动词中还有一类可以兼有起始(inchoative)和致使(causative)用法,如:



例(14b)的句义“约翰打破了这个瓶子”,显然蕴含了(14a)的句义,即“这个瓶子破了”;同样,(15b)的句义“玛丽突然打开了这个窗户”,显然蕴含了“这个窗户突然打开了”这一句义。因此,动词break和open的致使意义中其实蕴含了其对应的a句中的起始意义。这两类词义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Pustejovsky(1995a:33)也称其为逻辑性多义现象。


以上内容选自《词汇语义学》第四章“词汇语义与生成语义方法论”,作者:王文斌、邬菊艳。欢迎关注!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下面再回到“Mary began the novel. ”这个例句。你是否觉得它有些奇怪呢?一般而言,begin意为“开始(做某事)”,也就是说,begin后面会接一个事件,而非事物(名词)。但是在实际语言使用中,begin后接名词的用例也常出现,如:



如何解释以上三个句子中谓语动词和宾语名词在句法语义上的错配(mismatch)现象?如何解释动词begin在三个句子中浮现出来的不同意义?


生成词库理论用事件强迫来解释这类逻辑转喻现象。根据宋作艳(2015:30-36),“逻辑转喻”现象其实就是“事件强迫”现象,即动词强迫名词的语义类型发生类型转换,由实体类变成事件类。生成词库理论认为,每个语义类型 (semantic type)都对应一个典型的句法形式(canonical syntactic form,csf), 这是常规的无标记组配现象,如图4.13所示。在图4.13中,如果一个语言形式表示事件语义,那么它的最典型形式是VP;如果表示事物,最典型形式是NP;命题语义类对应非限定性句子;事实性语义类对应有时态的句子。



但是,也存在某种语义类型对应其他句法形式的非常规组配的情况:还以前文中例(13a)为例,动词began要求其所携带宾语的语义类型为事件,其典型的句法形式是VP,因此出现在动词之后的应该是VP;但实际出现在其后的是名词coffee,句法形式是NP,是表事物的语义类型。在语义句法对应关系的基础上,逻辑转喻为什么能够发生就可以得到解释。从根本上看是语义类型的冲突导致整个句子必须做出补充性的语义解读,这种语义浮现的具体机制是:动词begin强迫名词coffee进行语义类型的转换,由实体类变成事件类,而事件动词drink的获得是通过coffee的功用角色实现的。这种强迫机制可以图示化为:



物性结构使强迫成为可能,事件强迫的结果就是NP(the coffee)发生意义引申,变成一个事件drink the coffee(宋作艳 2015)。Pustejovsky & Bouillon(1995)将此称为转喻重建(metonymic reconstruction)。从本质上看,转喻重建是语义重建,而不是句法重建。这是生成词库理论与上面“VP重构”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这种基于语义强迫的方案具有更为普遍的解释效力,因而可以用来说明英语中更多动宾组合的情况。例如:



总体来看,事件强迫提供了一种有关词义的动态性生成和词语的创造性用法的解释机制,构成了语义生成的驱动力;而物性角色则在强迫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是语义生成的填充剂。事件强迫机制坚持的是语义组合观,认为句子的整体意义是构成部分的意义及各部分的组合方式的函数。与此同时,它是经过调整的语义组合观,认为组合性的意义并不是意义的全部;在语义组合之外,词语自身所裹挟的知识内容也会渗透到组合性的语义当中,进而影响句子意义的解读。相比于意义列举法,事件强迫机制并没有把具体语义的生成归结于谓语动词,从而更具简洁性;同时,它比语用推理法在解释力上具有更大的确定性;而与VP重构假设比较,它又具有充分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表明,语义组合的事件强迫机制是行之有效的,绝大多数的逻辑转喻现象都可以通过该机制得到解释。它不仅可以解释英语中的有关现象,也可以解释其他语言中的相关现象。


以上内容选自《语义解释的生成词库理论及其运用》第四章“生成词库理论的体系结构与认识论、方法论特点”,作者:李强、袁毓林。欢迎关注!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图书。


相关阅读

新书速递 丨 《词汇语义学》(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第90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义学》第一阶段线上论坛答疑活动干货汇总

第90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义学》第二阶段线上答疑干货汇总

新书速递 丨 《语义解释的生成词库理论及其运用》(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第88期我来读文献 | 《语义解释的生成词库理论及其运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答疑活动干货汇总

第88期我来读文献 | 《语义解释的生成词库理论及其运用》第二阶段线上论坛答疑活动干货汇总

课题申报 | 李强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第77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用探新》第一阶段线上论坛答疑干货整理

第77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用探新》第二阶段线上论坛答疑干货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